您的位置红海投资股市新闻 → 文章内容

文章内容

保荐人为PE介绍项目:一条难以持久的地下通道

作者:陈天翔  来源:佚名  时间:2011-11-10 17:34:41 【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“如果见诸报端的话,你就用‘张猛’这个名字来称呼我吧。”

  坐在能看见黄浦江的办公室里,“张猛”对《第一财经日报(微博)》记者说,从他的座位往窗外看去,能够看到他所投资的一个项目在上海的分公司办公室。“这是一个巧合,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鼓励,毕竟我们已经投出了第一笔。”

  张猛,现在是一家投资公司的董事和总经理,他更愿意用当下非常时髦的“PE”一词来描述自己公司的“主营业务”。而在一年多前,他还在近年来极为出挑的券商投行部工作。作为曾经的保荐人,超过5家以上的上市公司是他“经手的”。

  至于撇下投行部的“金饭碗”,而自己折腾一家PE的原因,张猛的解释是,在券商做投行业务的生活已经让他觉得腻味了,而且收入水平尽管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是相当高了,但远不如自己做来得更有吸引力。

  “对于我们这样规模只有2亿元的小PE公司来说,要是所投资的项目能成一个,那我所得到的收益,不是券商投行部所能比的。同样那么辛苦,不如自己干了。”张猛如是说。

  温州全民PE言过其实

  “作为小PE,最难解决的两个问题,一是‘资金来源’,二是‘项目来源’,两者缺一不可,否则小PE几乎没有活下去的可能。”张猛对本报记者表示,他的PE公司目前这两方面的问题都不是很大,因为除之前出现过一次来自温州的合伙人承诺资金没有全部到位外,其余有限合伙人(LP)的资金到位情况非常良好。“那位合伙人的资金缺口已被其他合伙人的资金给补上。同时,目前那位温州合伙人的资金链已经非常紧张,合伙人会议已决定将该合伙人‘劝退’。”

  他还告诉本报记者,目前几家来自浙江的房地产企业和江苏的几个老板是该PE主要的资金提供方。

  让人有些疑惑的是,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都非常紧张,哪里还有钱投入PE呢?

  张猛说,事实上,很多房地产企业并非是真的将房地产作为主业。很多情况是,原来不是做房地产的企业,看中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机会,通过各种手段“偶尔”得到了介入房地产行业的机会。在获利之后,或受宏观调控因素的影响,或再无能力继续拿地,于是就将部分资金做了多元化投资,这其中的一个去向就是PE。

  同时,张猛还提到,在他的PE中,也有部分资金是来自于“煤老板”。“这主要是来自于此前在券商投行部做保荐人时的一些关系的积累,几百万的资金对包括这些‘煤老板’在内的人来说,并不算多。这些人他们并不缺钱,但是缺项目,因而有些稍具眼光的人,就会比较早地开始向其他领域发展,毕竟把所有钱压在一个渠道上的风险过大。”

  对于目前热度相当高的温州民间金融话题,张猛说,他也多次去到温州募集资金,但是从他的感受来说,温州资金对PE的态度并没有太高的热情,因为他们觉得PE的资金占用时间太长,收益又无法保证,远不如民间借贷来得有吸引力。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,温州人手里的‘钱’不一定是自己的,他们花了高成本拿进来,绝不可能再投入到周期长、上市结果不确定的项目当中。”

  在张猛看来,之前“温州全民PE”的说法显然言过其实。

  PE项目的“地下通道”

  在解决了资金来源问题之后,一个比资金更难解决的问题出现了,那就是项目的来源问题。

  张猛说,事实上,外界对PE行业的生存状况并不了解,因此PE就显得比较神秘。“应该来说,PE还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行业,每家PE都会有自己的行事方法。如何找项目的问题,也是一样的。这就是所谓的‘蟹有蟹路,虾有虾路’。”

  张猛之前所募集的2亿元资金中的绝大部分资金已经投到了3个项目中,涉及铜加工、白酒等行业。“其他投资人之所以愿意把资金交给我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看中了我之前在券商保荐过多个公司上市,其中部分公司曾在市场上一度具有相当的知名度。因而他们也相信我的眼光,能够挑到上市可能性比较大的企业。”

  但张猛并不愿意太多地谈论他所投的3个项目的具体来源,只是说现在PE找项目无非如下几种:大型PE公司会有大量的人力以“扫楼”的形式去找项目,这样做的好处是潜在项目可能会比较多,但缺点是效率比较低;小型PE则会更多地依靠“人”的因素,有些是PE投资人的资源,有些则是PE的普通合伙人(GP)之前是保荐人,在做保荐人的时候积攒了大量的人脉。

  “这是笔大财富,不单是自己直接和那些目标投资企业负责人有过接触,而且和目前仍在各大券商投行部工作的保荐人的私人关系很好,这部分保荐人现在是很多小PE的项目来源渠道。来自这些渠道的项目,对PE来说,成功率极高。”

  为自己券商服务的保荐人怎么就成了小PE的项目来源渠道呢?

  张猛对本报记者道出了这个行业里一直存在的一个“地下通道”,那就是券商保荐人如果将有希望上市的项目介绍给PE的话,那么PE会以投资额1%~3%的比例给“介绍人”一笔“介绍费”。

  “这种关系是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说的,也需要这个保荐人和这个PE有非常非常铁的关系,否则双方都万万不会去冒这个险。”一位行业资深人士也向本报记者证实了的确有这样的现象存在,“这也是一种PE腐败。这部分保荐人其实是稳赚不赔的,如果这个项目做成了,最终实现了上市,那么自己名正言顺地可以从所在的券商拿到一笔奖励;即使没成功,他之前就已经获得了PE给的介绍费。相比较介绍费来说,券商的奖励显然吸引力不足。”

  上述行业资深人士还透露,一般来说,“被介绍”出来的项目,往往是那种半年后就要交上会材料的企业。“即使这些企业的IPO最后会被拖得比较久,但由于具有一些非常好的题材,这部分股权的转手也会相对容易。而‘介绍人’的‘介绍费’是不管企业是否最终上市都要给的。也正是因为如此,包括保荐人在内的一些接近具体项目的核心人和一些PE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极其紧密的地步。但这些‘台面下’的动作,却是券商风控部门极难觉察的。”

  有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,目前这些“介绍人”已经不再单单是来自券商机构了,还有其他背景的人加入。

  在采访中,张猛告诉记者,像他这样的小PE日子并不太好过,即使有这样的项目渠道,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,还是需要靠自己去拓展。同时,目前二级市场非常疲软,也非常影响PE资金的募集。“和2008年不一样,当时也是金融危机,很多企业主非常没信心,因而他们会以比较低的价格来求着PE投资。但现在不是了,一些质地不错的企业主的要价也越来越高,之前有接触过的一家地方白酒企业就报出了18倍市盈率的价格,而其每股净资产只在3元左右。可想而知,即使是个非常有潜力的公司,同时小PE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渠道拿到一些股份,但面对那么高的报价,在做投资决策时也都是慎之又慎,不敢随便出手。”

[]

Tags:  
[返回上一页] [打 印]
  • 好的评价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,就请您
      0%(0)
  • 差的评价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,就请您
      0%(0)
   评论摘要(共 0 条,得分 0 分,平均 0 分) 查看完整评论